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发展是解决我们前进中一切问题的关键。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不仅可以为中国人民谋得更多福祉,而且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应对危机、推动发展,重在行动。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使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扩大内需,刺激最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继续稳定外部市场的同时,立足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拉动力强,见效快。中国将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今明两年新增投资重点用于民生工程、生态环保、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投资促消费,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直接、更加持久。我们将继续改善消费环境,调整分配关系,增强消费能力,积极培育家电、汽车、住房、旅游、文化等消费热点,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尽最大力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同时,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我们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 亿元;加大贷款支持力度,今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通过努力,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是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危机意味着调整,调整蕴藏着机遇。世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催生新的变革,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我们将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保持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增进效益、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全面实施轻纺、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快发展物流、商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精心组织实施新能源、移动通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和动力。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潜力巨大。中国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破解当前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深化改革。我们将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等方面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以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解决深层次矛盾的能力。从今年起,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全面实施,既规范了税费、减轻了负担,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增值税转型改革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都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创造了体制机制条件。
四是提高开放水平,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越是面对危机,越要坚持开放,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共渡难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扩大开放中促进自身发展,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中国的一贯主张。我们将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继续扩大进口,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稳定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共享扩大市场、深化分工带来的利益。
五是加强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逐步完善社会安全网。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体现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今后三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 亿元,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相信,有全体人民的奋力拼搏,有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共同努力,中国今年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