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绿色发展的春天--炸烟囱
炸烟囱只是武阳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步。光拆了不行,拆了以后怎么办?这才是武阳人要解决的大问题。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的实践中,武阳人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改产一批”的思路,武阳人决心要打造出“新型建材之乡”。对拆迁出来的土地,他们结合“空壳村”改造,申报国家土地增减挂项目,既使大量耕地得以复垦,又争取到了工业用地指标。
然后,武阳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千方百计引进新型建材企业代替传统砖瓦行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已关闭砖瓦厂的业主调整产业结构,从事新型建材生产,开始二次创业。
例如,投资2000多万元的江西海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是由武阳当地几个已关闭砖瓦厂的业主合伙兴建的。该公司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不仅具有自重轻、保温好、强度高等节能、环保的特点,每立方米的销售价格还比传统的粘土砖高出20元左右,年实现产值达3200万元。
鑫和源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是由武阳镇传统砖瓦厂业主进行二次创业的产物。他们把以前从事传统砖瓦生产的当地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2500亩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500亩的生态水禽养殖基地,去年实现产值达45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预计要实现产值7000万元以上。
炸烟囱让武阳镇失去了300万的财税收入,可是却给该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2009年,武阳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了36%;财政总收入完成1361万元,剔除砖瓦厂拆迁减少税收因素,实际增长了10%。如今,武阳镇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新型企业更多了,他们已经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春天。
“轰隆隆……”,伴随着一声声爆炸声响,南昌县武阳镇16根几十米高的烟囱应声倒下。可别小看这一炸!它炸掉的不仅是砖瓦窑这一污染排放源,还有当地政府一半的财税收入。
不过,亏本的买卖谁都不会做。忍痛割爱炸掉烟囱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武阳镇的财政收入却从576万元增长到了1361万元。在经历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阵痛之后,武阳人得到了更多。
砖瓦制造一直是武阳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以前。由于当地的土质较好,非常适合做粘土砖,“武阳窑”出产的砖和瓦非常受欢迎,解放前甚至还远销至越南等地。到本世纪初,该镇上规模的砖瓦厂已达39家,从业人员达2600余人,贡献了全镇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那一根根矗立在田间地头的烟囱,成为了武阳镇的地标。
不过,近年来“武阳窑”饱受诟病。占用耕地、破坏耕地、大气污染……粗放式的砖瓦建材生产模式,已经与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以烟囱为地标不再是武阳人的骄傲,而是一种落后的耻辱。
武阳人还意识到,传统砖瓦企业贡献的税收占的比重再大,也改变不了武阳镇整体财政收入水平低下的事实。要提升乡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必须摒弃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怎么办,只有一个字:拆!
可是,一根烟囱就代表着一家传统砖瓦企业,炸掉一根烟囱就意味着关闭一家企业,所涉及的利益矛盾要如何解决呢?
武阳人想出了自己的办法。他们按照“先集体、后个人”的顺序,设立奖补机制,对拆掉的每个窑门都补助7000元,规定时间内拆完的奖励5-6万元,带头拆的企业再额外奖励3万元。就这样,武阳人炸掉了烟囱,跟落后的发展方式说再见。